今天有个女孩打电话咨询彩礼之事,说她的闺蜜出嫁后,与男方共同生活半年,要离婚,询问彩礼要不要退。我和她讲了目前法律的规定。她很愤怒地指出,如果要退还彩礼,闺蜜就被男方白睡了。我当时就把电话给扔了。
新中国移风易俗,反对买卖婚姻,反对包办婚姻,其主旨在于妇女解放。妇女没有解放之前,女性在家从夫,出门从夫,丈夫死了得听儿子的,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财产。西方有学者认为,女性离开其父亲到丈夫家,是女方家庭的损失,所以,男方应当支付女方一定的补偿。在圣经创世纪中有雅格求娶拉班之女而为其免费工作的故事,就是这种理论的证据。中国古人鄙视这种做法。古人讲到,婚姻论财,夷虏之道,意思说,借着婚姻之事索要钱财,不是中国人,那是野蛮人。汉族人传统婚姻流程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核心,形成了六礼之俗,其中有纳征之说,男方要向女方家送去特定的财物,以表示缔结婚姻的正式承诺。纳征也称为聘礼或彩礼,其形式多样。吴自牧《东京梦梁录·嫁娶》谈到了宋代的聘礼:“道日方行送聘之礼,且论聘礼,富家当备三金送之,……加以花茶、果物、团圆饼、羊酒等物,又送官会银铤,谓之’下财礼’。”明代奉行节俭,明代香山(今广东中山市)人黄佐《泰泉乡礼》记载:“近日纳采、纳徵者,止用细茶一盒,纳钗物其中,尤为简便,可以通行……凡三等人户之下聘,用酒一埕、鹅二只、各布二匹、茶一盒。”由此可见,聘礼或彩礼是证明婚约正式性和有效性的一种方式。三书六礼,旨在彰显婚姻的严肃性和正式性。
新中国解放了中国女性,女性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获得了婚姻自主权。改革开放后,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新中国移风易俗的努力,很快被争相攀比的婚俗杀的片甲不留。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城乡巨变,富裕的物质生活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向往。尽管人们批判宁坐宝马哭的物质女,但丈母娘们没有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毫无物质基础的穷小子。求偶的男性需要证明自己的经济实力。在乡村社会中,豪华的婚礼和高额的彩礼是男方家庭实力的证明,也是提高其在当地地位的惯常做法。先富起来的人没有把所有的乡邻带上致富路,其炫富的彩礼却抬高了当地聘礼的门槛。除去骗婚者,大多数正常的婚姻中,彩礼以及婚礼中收取的份子钱最终流向了小两口。爷娘老子花去一辈子的积蓄,甚至借高利贷,为儿子娶妻,其目的是为了家族的繁衍。高价迎娶进门的这位新女性,进入夫家后,依照法律规定,与公婆人等法律地位平等。更有甚者,结婚后就和公婆分家另过,将丈夫纳入到女方家庭,使丈夫成为女方家庭的劳力。而其所繁衍的后代,也是由女方家长照顾管代,逐渐割裂了与夫家的关联。
如果从西方利益交换理论看,男方所支付的彩礼与其获得的利益完全不对称。因此,在近年来的离婚案件中,如何处理彩礼问题成为中国法院面对的难题。民法典对于彩礼未做规定,更没有禁止。在最高法的司法解释中,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这三种情况下,离婚的时候请求退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法院应予支持。这是一种折中的做法。
司法实践中,彩礼的范围确定是一个难点。彩礼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我国法律虽然明确规定不得借婚姻索要财物。但在现代的男女交往中,对于女性的保护机制是女性处于相对的优势。除了少数凤凰男,大多数普通男性从恋爱到结婚,需要通过不断地展示物质实力,才能保证交往的有效性。送不送包包甚至和爱不爱我紧密相关。商丘中院发布的一份司法文件中规定,3000元以上的男方馈赠品,在离婚是可以要求女方退还,但前提是男方要举证。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婚约彩礼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一方在婚约中迫于当地习惯做法,按当地风俗,一般通过媒人等中间人给付另一方的财物,应当认定为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彩礼一般包括现金,首饰等贵重物品。一方请客花费或所送少量烟酒及食物等,不计入彩礼的总额。财物的给付是完全出于一方自愿的,不属于彩礼,不予退还。当地没有给付彩礼的习俗,一方起诉要求返还彩礼的,不予支持。在彩礼返还金额上,应当考虑共同生活的时间、女方是否流产等具体情形,酌情减少返还金额。
由此可见,司法实践中彩礼的返还是有前提的,即当地习俗,如果当地没有给付彩礼的习俗,男方不得以彩礼提出主张。彩礼的另一个特点是目的性给付,即彩礼的给付以婚姻的缔结为目的。在这个方面,彩礼应当与男女双方的情感性馈赠区别开来。男方给女方的财务应当根据给付行为的自愿性区别对待。强制所要的,退还,自愿给付的,不退,退还及价值计算男方要承担举证责任。商丘中院关于3000元的强制规定在法理上值得商榷。如果男方给付行为出于自愿,无论金额大小,均不应当退还的。从证据的角度看,所有的中国男性千万记住,给女朋友买礼物要索要发票并妥善保管,同时还要记账。可这么一整,男女之间的那一丢丢的浪漫也无影无踪了。
离婚时彩礼返还制度为事后的救济。在当代社会下,高额彩礼以及改口钱、下车钱等变相的借婚索财,正腐蚀者我们的社会生活,更是把本应严肃高雅的婚礼变成了不给钱我不嫁给你,不给钱我不叫你妈的闹剧。建议各地地方立法机关根据本地的情况,制定地方法规,整肃婚庆市场,限制高额彩礼。